黄果树旅游区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中心黄果树旅游区水运交通发展建议
在区工管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按照上级交通、海事部门的指导,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积极发展水路运输,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发展地区航运特别是旅游客运”的要求,积极协调推动码头建设,实现旅游与水运运输相衔接,增加水路运输基础设施,争取提升水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发展水路运输运力,鼓励辖区水运企业采购新能源船舶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辖区水运发展还未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和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仍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推动水运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对策,结合黄果树旅游区实际,现对辖区水运交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水运交通发展建议。
一、黄果树旅游区水路交通发展现状
目前黄果树旅游区有水运企业2家,漂流企业1家,航道4条(其中漂流航道1条、龙宫景区客运航道2条、郎宫河1条),码头4个(含1个漂流码头),渡口1个,客运船舶71艘、渡船1艘、客囤(浮桥)3个、漂流艇21艘。由于辖区主要为旅游景区,景区主要以游客乘船游览或漂流为主,水路客运周转量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旅游人数增加,水路客运量呈递增态势,2018年水路客运量55.85万人次,2019年客运量达57.80万人次,占全市水路运输50%以上,游客量的增加也为旅游区的水运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与提质改造等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黄果树旅游区水路交通发展存在问题
(一)资金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黄果树水路交通建设虽有一定发展,新能源船舶供给逐步增加,对部分老旧运输船舶进行了淘汰,但由于内河航运建设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长期投入不足,致使水运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航道技术等级低,从未纳入等级航道进行统一规划整治,通航条件差;港口码头规模普遍较小、机械化程度低、功能差,辐射、拉动作用小;水运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水运发展未跟上安顺市经济发展和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仍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二)支持保障系统相对落后
海事监管等基础设施、装备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不能满足水运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水运行业安全运行、高效管理的新要求,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无人员保障、无水上搜救站点、监管设施和装备落后、应急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随着黄果树旅游区水路客运量的发展,现有的支持保障系统难以满足未来水运安全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水运交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
内河水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等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内河水运存在速度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局限性,但以其运量大、成本低、能耗省、占地少、对资源占用小、环境污染少等突出的优点,仍具有其它运输方式不可取代的优势和发展潜力。随着全省内河航道等级的提高,航道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内河水运在对外物资交流、促进腹地内旅游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区域内有黄果树、龙宫等旅游景点、水资源丰富,但水运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做好辖区内河水运发展规划是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需要
水运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运输方式比,在水上旅游客运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其发展水平还相当滞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等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相互协调,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将日益明显,加快发展水运已经成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提高综合运输效率的内在要求。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迫切需要与公路、铁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起来。
(三)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黄果树旅游区内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提高河道通航能力,同时也保障了水上旅游线路的畅通,形成“水陆并举”的旅游新格局,实现河流沿线的旅游干线“一船通”。随着水上旅游通道的畅通,进一步提升辖区的旅游形象,着力打造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辖区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促进腹地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业发展,为沿线人民创造更多的旅游收益。
四、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快推进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为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运的实际需求,重点推进我区水运航道建设,加强航道整治,继续实施便民码头建设工程。建设黄果树漂流下船码头,完善航运建设,对旅游航道及漂流航道进行整治提质改造。
(二)加强水运交通应急保障系统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水上交通安全、工程建设领域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归口负责行业的突发事件信息接报、分析汇总、综合协调、指挥调度、信息发布、信息核查、信息跟踪等工作,不断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构建行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网格化工作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监管救助站、搜救点等建设。依托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为有效解决突发事件,确保人民群众水上出行安全得到保障,结合辖区实际,考虑在龙宫景区及漂流码头设立救助站或搜救点,龙宫景区设立的救助站可同时监管油菜河,漂流码头搜救点可以同时监管漂流及郎宫渡口,并配齐巡航艇、救助船、充气式救生艇等,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置问题。
三是提升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结合海事信息化建设,在充分运用电信、移动短信平台发布应急预警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方法,着力推进科技与创新相结合,促进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更加及时迅速,覆盖面广,处置措施有效。
(三)加强人才及资金的保障
一是人才保障。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培养。加强水运建设、运营管理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培养。加强执法业务骨干队伍和执法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发挥整体效益。
二是资金保障。资金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不断改革水运发展投融资机制,努力实现水运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一方面,要抓住国家实施加快水运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寻求国家的大力支持,争取国家、交通部补助资金;另一方面,借鉴外省发展水运的经验,提请省、市、区安排一定的财政性投入,进一步统筹交通建设资金,用于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由于水运发展有助于沿线地区和景区的景观再造,能够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形象与品位,拓展沿线土地的升值空间,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除了由市财政筹措专项资金进行航运建设前期工作以外,建议地方政府将部分土地增值收益返还用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支持水运事业发展。最后,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民营资本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市场运作方式投资项目建设和经营,按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进行管理,以拓展投融资渠道。简言之,水运发展总体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市场三方面的积极性,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