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华全媒头条聚焦贵州
4月6日,新华全媒头条刊发《从“算力券”“电池包”“动力煤”透视贵州产业跃迁》,聚焦近年来,贵州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贵州经济结构正在悄然变化。
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贵州加快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贵州提出,要用好用足算力券政策,支持激励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购买算力服务,培育一批专业化算力运营商,力争2024年带动算力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包技术日新月异。今年,贵州提出要实现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5%。为完成这一目标,目前当地正在招引一批生产服务的配套企业来完善产业链图谱,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贵州制造的产品竞争力。
贵州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到2020年底,全省煤矿已实现正常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辅助系统智能化率“两个100%”,信息化、智能化还将进一步重塑这一传统产业。具体报道如下:
“我们将持续采用领先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度参与贵州新能源产业生态建设。”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项目投产仪式上说,企业将在磷矿开采、原材料生产、锂电池制造、电池回收等全产业链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为当地新能源产业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今年,贵州提出要实现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5%。为完成这一目标,目前当地正在招引一批生产服务的配套企业来完善产业链图谱,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贵州制造的产品竞争力。
贵州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作为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煤矿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走进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发耳煤矿的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井下生产、通风、运输等实时画面不停地在大屏幕上跳动,工作人员不时通过电话指挥井下工作。
2018年,发耳煤矿在贵州率先建成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成为贵州省第一家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矿井。得益于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运用,矿井实现了节能增效。2020年,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
“煤矿智能化改造后,井下的工作人员大幅减少,生产效率反而提升了47%。”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机电环保科负责人宋健说,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运行后,现场工作人员每班由16人减少至10人;生产辅助7个子系统现场值守人员由过去的74人减少到目前的21人。他表示,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投运,在集控中心远程操控,就能对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出现的故障及时做出警告提示,以便准确判断、快速处置。同时,通风机、压风机等5个子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
“现在的煤矿设备更加先进,工作强度更低,也更加安全。”在煤矿工作近20年的李孔活,亲身经历着机械化、智能化给煤炭采掘业带来的巨变。他告诉记者,现在不仅能对井下人员实时精准定位,而且3个人以上的作业点全部实现监控视频覆盖,工作起来心里更踏实了。
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煤矿智能化转型之路,是眼下贵州推动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到2020年底,全省煤矿已实现正常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辅助系统智能化率“两个100%”,信息化、智能化还将进一步重塑这一传统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